聊城乡村振兴简报
第15期
聊城市乡村振兴局2022年8月18日
高唐县:“353”新模式
打造全面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高唐县立足基本县情农情,依托合作社等农业主体,高质量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其作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353”新模式,打造了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走出了一条高唐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探索助农增收“三种模式”。一是“国有企业 村集体 农户”生产托管类型。比如,中化集团高唐map中心与尹集镇、杨屯镇、汇鑫街道80余个村签订托管服务协议,通过村集体组织实行生产托管、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全程跟踪的“科技 套餐”农业产业链服务,为农户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发展一线map乡村服务站50多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比如,山东种业集团与赵寨子镇的12个村签订优质小麦良种种植协议,以“订单农业”推进产供销有效衔接,实现“优粮优产”与“优粮收购”深度融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800多万元。二是“民营企业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农户”生产托管类型。比如,鲁望集团对接赵寨子镇的34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托管服务3.8万亩,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减少环境因素对粮食的影响,解决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通过生产托管,农户投入生产成本每亩减少了120元,订单种植小麦、玉米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每亩增加收入240元左右。三是“合作社联合社 公司 农户”生产托管类型。比如,尹集社区6个网格村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共同成立生产托管服务公司,负责联合社1500亩土地的种植经营,联合社以土地入股,第三方农业公司以资金入股,既解决了服务主体初期发展的资金紧缺问题,又在运行上化解了小体量、分散承包经营的难题,一年来为村集体和小农户增收73万元。
二、激活带农益社“五个赋能”。一是机制赋能。高位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县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参与、镇街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三条措施》《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机制创新。二是平台赋能。探索建成4个镇级社会化服务中心、18个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站、746个村级工作站点,集聚整合县域资源,形成贯通到村服务机制,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合作社开展资金、技术、品种、装备、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农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单环节、多环节或全程托管服务。三是金融赋能。用好“鲁担惠农贷”政策,推出“农业生产托管贷”“粮食规模种植贷”等金融产品,实行“专款专户、闭环运行、三方监管”,充分调动县域金融机构积极性,全链条支持优质服务主体及农民合作社,有效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紧缺等问题。四是科技赋能。通过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聊城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技术,帮助服务主体解决技术和模式创新难题。比如,清平镇东大新村忆农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山东省农科院解决了黄河故道玉米花生间作种植的技术创新问题。五是人才赋能。依托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组建74人的县镇级专业科技服务团队和159人的村级托管员队伍,带动全县1000多名农业服务人员为农户生产和服务主体予以帮扶指导。截至目前,累计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增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三、实现高效农业“三个双升”。一是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双升”。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购买农资、肥料统配统施、作物统防统治、耕种收机械作业等服务,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小农户的物化投入成本和劳动强度,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二是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双升”。通过党建引领,将农户确权土地、沟头河沿、路边零星土地、开荒地等进行整合,小块变大块,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推动服务规模经营。今年夏收,高唐县78.4万亩小麦,实现夏粮丰收。生产托管服务组织通过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升”。以全程托管200亩土地为例,村集体年可增收1至2万元。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通过务工、经商等,人均可增加年收入1万元左右。
度假区创新“1234”工作法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近年来,度假区紧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标任务,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全面补齐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短板弱项。创新“1234”工作法,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一、紧盯“一个”目标,压实帮扶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构建了党工委书记、分管副书记、管区书记、村支部书记、帮包干部、乡村振兴联络员为责任人的“六级责任体系”,实现了脱贫户干部挂钩帮扶全覆盖,全区共落实帮包责任人425人,其中镇级帮包责任人420人,村级帮包责任人5人,选聘村级乡村振兴联络员189人。一是组织成立村级防止返贫预警排查工作小组,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联络员为成员,工作小组承担村内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主体责任。今年以来,全区通过“排查清单”推送重点农户1000余户,排查发现预警线索570余条。帮扶干部、村“两委”将监测政策宣传到户,农户遇到返贫致贫风险或意外事故直接向“村”两委申报,经过核实研判,确定是否纳入监测对象。截至目前,度假区累计纳入监测帮扶对象52户、121人,落实产业就业、住房、健康、教育、综合保障等各类帮扶措施300余人次。二是区乡村振兴局联合区民政、人社等行业部门先后开展了10次业务培训“辅导班”,针对各项帮扶政策细致化讲解,消除帮扶干部业务盲点,确保各项帮扶政策能够精准落地。
二、推进“两个”加强,有效解决脱贫工作难题。一是强化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全区共投入扶贫资金3637万元,建设扶贫产业项目20个。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产业项目收益582.8014万元。另外,坚持产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脱贫户自主脱贫致富的能力,因地制宜设置并招聘公益岗109人,实现了“在岗脱贫户”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同时鼓励并引导本地企业接纳脱贫户就业,其中,于集镇欣苒工艺品有限公司为11户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提供了岗位。二是强化帮扶政策落实,加强兜底保障。切实用好用足行业、产业、社会各类帮扶政策。共投入专项资金1448万元,帮助636户脱贫户对其房屋进行了重建或修缮,并对全区1246脱贫户房屋进行拉网式安全鉴定。紧抓教育扶贫工作,让各项免学费、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地。其中,辖区小学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应免尽免”388人次,免除学费92525元;辖区中学为脱贫家庭学生“应免尽免”212人次,免除学费65000元;辖区中学共资助低收入人群学生181人,每人每半年度625元;累计发放“雨露计划”资金208人次共计62.4万元。紧抓健康扶贫工作,为175名群众发放长期服药人群补贴,现已累计发放40万元;与每户脱贫户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对长期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季度进行随访,免费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神类药物,确保基本医疗有保障。紧抓各项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全区现有享受低保人员583户957人,享受五保人员382人;及时帮助符合政策的残疾人办理残疾证,目前享受生活补贴的有410人、享受护理补贴的有816人;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还专门为453名残疾人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特殊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三、加大“三项”改革,推进脱贫工作规范提升。一是推进入户档案管理水平、庭院建设水平。提升入户档案资料水平,做到规范明晰。庭院建设,抓好“六净一改善”,实现脱贫户环境的绿化、硬化、经济化、舒适化。二是实行积分制。由帮扶干部、村“两委”成员、扶贫专干对脱贫户的家庭环境、卫生习惯,按照“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评价,评比等级与扶贫收益分红挂钩。三是从严从实做好问题整改清零,探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长效机制。针对上级反馈问题实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坚决拒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四、常态“四看”督查,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了以科级干部带队,业务精干为核心的5个督导组,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全覆盖“回头看”。一看“房”。对住房安全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全面摸排。截至目前,2020年171户危房改造户已全部完成,对202户存在安全隐患的配房或门楼院墙进行拆除重建,并帮助947户脱贫户进行了室内粉刷,提升了脱贫户的居住环境。二看“粮”。排查脱贫户家庭收入问题。严查低保、临时救助等各项兜底性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并对发现的漏发残疾生活补贴的95人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补发放残疾生活补贴18640元。三看“劳力强不强”。逐户了解脱贫户劳动能力,对符合孝善养老条件,无子女的脱贫户老人,在项目收益分红时予以政策倾斜。同时对符合就业条件的79人积极对接相关机构和单位进行培训和就业帮扶,确保全部稳定脱贫。今年来全区集中对建档立卡脱贫户进行了慢性病集中排查,评审1025人,审核通过339人,做到了应评尽评。四看“有无读书郎”。加强教育扶贫政策落实,确保脱贫家庭学生及时享受到相应政策,做到应享尽享。2022年春季发放雨露计划补助8.4万,56人次享受助学政策,做到应发尽发。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